【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钢城】百姓宣讲——有线牵两地 无线融真心

2019-08-01 15:36:03   来源:钢城区文明办   作者:


有线牵两地 无线融真心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职工 王艳丽

      小时候,父亲在莱钢工作,母亲拉扯着我和哥哥生活在临沂老家。就这样,故乡和莱钢之间的亲情联系就有了故事。

      上世纪70年代,父亲都是农忙时才回家,将故乡和莱钢联系在一起的是一封封书信。邮递员总是将信送到村里的学校,邻居家上学的哥哥姐姐就会给捎回来。母亲不识字,让哥哥姐姐给读了信,再捎带着写了回信,一把糖果或者两个煮鸡蛋,是对他们的奖赏,也是母亲喜悦心情的表达。等我读书后,能识字写信了,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我头上。每一次收到父亲的信,我们都会高兴的和过节一样,母亲总会将那天的晚饭做的格外好,早早收拾完碗筷,端端正正的坐在椅子上,听我一板一眼的念:“身体很好、不要牵挂,你在家里别太累了,孩子们要好好学习……”母亲认认真真的听着,唯恐漏掉一个字。那些在灯下给母亲读信、给父亲回信的时刻成了我儿时最温馨的回忆。 有一次父亲回来忙秋累倒了,临回莱钢都没好利索。母亲不放心,收拾完家里的活就领着我和哥哥大包小提溜的去莱钢看父亲。等我们娘仨风尘仆仆地赶到父亲住处的时候,同屋的叔叔却说父亲怕母亲担心,赶着加了几天的班,回老家了。那一刻我们娘仨大眼瞪小眼,欲哭无泪。第二天我们挤了公共汽车,颠簸了四五个小时赶回家的时候,父亲看着我们,眼里是擦也擦不干的泪,直说:“一天两地的,提前知会一声不容易啊。”是啊,那时提前知会一声的方式除了写信,就是靠两条腿了。一九九二年我们家安装了电话。那时农村装个电话还很贵,要一千多块钱的初装费,可不是个小数字,父亲还是咬咬牙装上了。电话就代替了书信,将故乡和莱钢联系在了一起。记得父亲第一次打电话回来,听着叮铃铃的响声,母亲有些手忙脚乱,我故作老练地拿起话筒递给母亲:“你说话呀。”母亲满脸通红:“说啥呀。”“你拿着话筒,俺爸问你啥你就说啥。”母亲却一个劲地说:“俺不会说,俺不会说。”惹的我和哥哥哈哈大笑。虽然家里装了电话,还是不能每天都听到父亲的声音,因为心疼电话费啊。而且父亲得找公用电话打给家里,也不方便。哥说:“那是走地下党路线——单线联系”。后来父亲将打电话的时间固定在每周六的晚上,我们娘仨早早守在电话机旁,生怕来了电话听不见。父亲也总是那些固定的套路:吃了吗、没事吧、别累着、好好学习。有时候说不上几句母亲就说:“行了行了快挂了吧,说句话都是钱,少啦几句没用的。”可我就爱和父亲多聊几句,总觉得听着父亲的声音,就像他站在我的身边一样,随时都会用他粗糙的大手揉乱我的头发、抚摸我的小脸。 时间走到了一九九九年。这一年,父亲退休回了老家,我也早在莱钢上班了。虽然那时候手机价格不菲,一辈子节俭的父母却异口同声地支持我买了一部手机。父母再也不用守株待兔般等我的电话了,想我了随时就电我一下。“闺女啊,听天气预报明天要变冷,多穿点。”“闺女啊,你啥时候休班回来,让你哥去镇上接你。”“闺女,咱院子里的枣都熟透了,你再不回来今年就可吃不上鲜枣了”。父母的电话,说的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我总是听得心里暖暖的。虽然一个人在莱钢, 可我永远都没走出父母的怀抱,永远都是他们宠爱的小女儿。 父亲常说,老年人更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些年,网络越来越普及,在哥哥的帮助下,他也时髦了一把:会用微信了。 有一天,我的微信上有位网名“老革命”的朋友申请添加好友。点开一看,底下打招呼的内容赫然是:我是你爸。我气不打一处来,你是我爸,我还谁谁呢。又一看,还真是父亲。我哭笑不得:有您这样打招呼的吗!父亲却振振有词:我不是你爸是谁呀。每天看父亲的微信又成了我的一大乐事:上至国家大事、天南海北,下至养生保健、涨了工资,内容极为丰富。而他乐此不疲的是在微信上馋我:今天包了大包子,明天做了小豆腐,还配上图片,馋得我心痒痒。而我对父母的牵挂,则多了一个表达渠道:通过手机下单,购买的四时衣物经由一个个包裹快递到他们手中。虽然父亲老说他们的衣服太多了穿不了,让我不要再买了,可看微信里他们试穿新衣服的视频,脸上的微笑总是难掩的。 今天分隔两地的亲人即使身在天涯,也恍若比邻,再也不会有当年“千里探亲扑个空”的无奈了。正是强大的中国通信制造技术赋予了我们方便快捷的美好生活,从4G到5G网络,中国通信正在领跑世界。 谢谢了,我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