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聚焦群众需求 奏响文明实践“123”
山东省济宁市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融入力度,聚焦群众需求、契合百姓口味,在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持续上下功夫,突出“1个导向”、瞄准“2个时段”、聚焦“3类人群”,全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实用走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奏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123”的“济宁乐章”。
突出“1个导向”
围绕“按需开展”,坚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一是蹲点调研摸需求。采取“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搞陪同、直奔一线”的方式,与曲阜市、任城区等实践站村支部书记和管理员分别座谈,到兖州区、汶上县、梁山县等县市区入户走访调研,组织召开济宁干部政德学院宣传干部培训班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座谈会,从不同层面全方位摸清群众的真实需求。二是精准对接联需求。与市委组织部下派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项目需求调查工作的通知》,发挥包村干部“了解上情、知晓下情”的纽带作用,找准活动结合点;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25个成员单位分别下发《关于根据部门职责提报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项目的通知》,将部门单位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与百姓实际需求有效联接,实现“供需”精准到位。三是抓好结合送需求。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红歌社区行”“爱祖国爱家乡”等系列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结合“暑期”和“汛期”,特别是抗击台风“利奇马”期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儿童防溺水、送安全生产知识、送清凉活动、一线抗风救灾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结合乡村振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移风易俗”电话调查,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技能培训、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宣讲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另外,还结合春节、元宵节以及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文明旅游、文明过节等文明实践活动。今年以来,曲阜市“母子传承国学”、任城区“小板凳红色宣讲队”、汶上县“乡土讲师团”和“舞前十分钟·百姓话场”等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逐步叫响。
瞄准“2个时段”
围绕“因时开展”,着力在百姓“晚上时间”和“农闲季节”开展活动。一是利用“晚上”空闲时间,组织志愿者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文艺表演等活动,并结合本地特色,创新了活动形式和内容。兖州区的“蒲公英(端信)夜堂”、微山县的“文化夜场”、济宁经开区“法律夜市”等在辖区内广受欢迎。二是整合农村“农闲”时节,量身定制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强的 “讲评帮乐庆”项目,市区两级民政局、体育局、卫生健康委、文化和旅游局、科协等部门策划设计“农闲”活动项目“百场移风易俗戏曲进乡村”、“六艺太极拳”、科普大篷车等1200余场次。同时,结合农忙季节的特点和生产实际,坚持有针对性地安排农业技术、秸秆禁烧宣传、惠民富农政策等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梁山县“田间地头送技术”、泗水县“小当家”留守儿童益智营、邹城市“邹鲁红笛”等广受群众欢迎。
聚焦“3类人群”
围绕“定人开展”,抓住老年人、年轻群体、儿童“3类人群”的特征,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一是开展老年人喜爱的活动,主要开展健康查体、义诊、送戏(豫剧、山东梆子等)下乡、养生知识讲座、防金融诈骗讲座、跳老年舞、打太极拳等。二是开展年轻群体喜爱的活动,主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如特型面点制作、刺绣、插花、剪纸等),致富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致富讲座、小工艺品手工制作、种植养殖培训等),文体互动类(跳广场舞、腰鼓队等)。三是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主要开展四点半课堂(放学来吧)、传统文化体验、文明礼仪、经典诵读、绘画、毛笔字练习等。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5万余场次,文明实践活动逐步走入千家万户,文明实践站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成为百姓愿来常来的“乐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