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银:从“大山的女儿”到“社区的女儿”
林则银(右三)和老人拉家常(资料照片)
常怀感恩之情的人,内心定是温暖如春。
“十多年前,我走出大山,来到天津。这个城市用温暖的臂弯接纳了我。如今,我将热情和才干奉献于此,化作深深的回报……”北辰区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温暖的话语。
林则银来自云贵高原的布依族山寨,有着少数民族特有的热情与朴实;她是社区“管家”,扎根基层13年,成为了居民离不开的“贴心人”。她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现如今,她把天津当作第二故乡,将自己视为“社区的女儿”。
有人问:“一个人身处异乡,摸爬滚打10多年,舍小家、为大家,到底图个啥?”
林则银答得爽快:“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份真情、一颗真心。”
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再苦再累也值了
对于林则银来说,曾经大山里的生活朴实而简单。步入繁华都市,生活的一切都具有挑战。
2007年,林则银通过统一招考,成为了北辰区瑞景街瑞康社区的民政专干。消息传回老家的亲戚朋友那里,大家都替她担心:“社工不好干,吃苦又受累,能干长吗?”“一个外地人,普通话都说不利索,咋还能管人家本地人?”
想着自己有一腔热情,又对大城市充满憧憬,林则银觉得苦点累点都能扛。可谁承想,这活儿真干起来确实不容易。单是语言、风俗这一关就难过。别的社工和居民打交道,学的是沟通技巧、讲话艺术,而林则银要学的,先是说好普通话。
“我方言重,说话人家听不懂,有时说多了对方就不耐烦了。”林则银脾气急,又是“大嗓门”,语言表达不顺畅,不仅闹笑话,还总闹误会。当时,她给自己三个月期限:学不好普通话,自己收拾东西走人。
白天在社区忙,晚上骑着破旧的二手电动车匆忙回家,一进门就打开电视,跟着《新闻联播》学“说话”。有段时间,林则银整天“自言自语”,同事们嘴上笑她,但心里都佩服她这股拼劲儿。大家不仅鼓励她,还逐字逐句地教她说普通话。
过了语言关,还有业务关。“一到午休,她就跑我这来蹭笔记。看我们做的业务笔记,学我们怎么工作,还总提一大堆问题。”初入社区的林则银,勤奋好学像个小学生,当年在佳荣里社区工作的张莲喜至今都记得林则银来“抄作业”时的情景。
一路“闯关”,林则银横下一条心,打算在社区扎下根。
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林则银每天5点起床看书学习,晚上回家自习一小时再吃饭;赶上加班,回家路途远,就在单位拼两张办公桌睡一晚。
就这样,从零起步,在瑞康社区一干就是7年。那时,“老书记”戈文瑛总说:要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办,躬下身子做事,才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在“老书记”身边,林则银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10年,林则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她坚守着为民服务的情怀,更加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经历练,林则银从社区工作的“门外汉”变成“多面手”。政治上更加成熟,业务上更加精湛。
2014年,林则银走上了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岗位。
“咱这是商品房社区,管理得上水平。”“你看这环境,可该整整了。垃圾经常不及时清,一堆就是好几天。”“车位得重新划,原先的太少了,邻里总为这个闹纠纷。”“您是外地来的,可得接地气,别水土不服呀。”
新官上任,林则银到社区走了一圈。居民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吐槽”,给她一个“下马威”。捧着本子,林则银一边记、一边连连点头。回到办公室,她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门别类,列出了一张张工作任务清单。她心里明白,居民“不信任”是因为对她不了解,只有把居民交代的事办好办实,把社区管理得越来越好,才能让大家从心底接受她。
点滴之水,汇聚成河。社区违建拆了,地面坑洼没了,荒草地变成了花园,垃圾分类做得井井有条。“阳台菜园”“红色菜篮子”“星期五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形成了品牌……几年来,林则银带着同事们,解决了一个个居民身边的大事小情。
边干边总结,林则银在促进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上不断创新,提出了“13579”工作法,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社区工作法。
“一副热心肠、两条勤快腿。讲话快人快语,走路更是风风火火。跟她去社区巡查,一没留神就‘掉队’。手机步数榜上,她总占头一名。平均下来,每天走个10000步不叫事。”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魏立凤“嫌”她坐不住,找她说点事总得“见缝插针”。
“办公室要是不见人,甭问,肯定又进社区了。”社区工作人员马雪随声附和,“你看她平时说话快,跟居民可有耐心了。遇上反映问题的,人家说多难听的话,她也不着急。”
在同事眼里,和林则银一起工作,她的热情和真诚总能感染身边人。
“不管什么工作,想干好就得靠勤奋。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再苦再累也值了。”林则银说。
将心比心、以心交心,在哪里尽孝都是孝
7.6万平方米的社区,是她工作的半径;1009户居民,是她服务的对象;256位空巢老人、22位独居老人,更是她时刻牵挂的亲人。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悬挂的七彩“民情图”引起记者的注意。林则银介绍说,图上用7种颜色标出了重点关注的人群。红色代表独居老人、紫色代表空巢老人、橙色代表残疾或失能人员……整个社区28栋楼,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特殊需求、谁家有党员,一目了然。
今年疫情期间,社区居民很少出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不方便入户,“民情图”就派上了大用场。按照图上信息,工作人员每天给独居老人打电话,询问他们的生活。
一次电话问询,86岁的王祥林老人总说“挺好的”。可十多天不出门,王大爷一个在家到底好不好,林则银心里犯嘀咕。索性,她做好防护,敲开了老爷子的家门。一进门,老人正从冰箱里拿出冻成“冰坨子”的剩饭来热。
“大爷,这饭是年前从外面订的吧?这都多久了,还没吃完。您想吃啥,告诉我,我给您买去!”
“闺女,你是菩萨心啊!你瞅我就一颗牙了,大鱼大肉都不稀罕,我就想吃饽饽,软乎的、热乎的。”
那天特别冷,疫情防控期间很难找到营业的小商铺。几经周折,当林则银把焐在怀里的饽饽和小米粥送到王大爷家的时候,她的双手已经冻得冰凉,而她手中焐着的饽饽和粥还温乎着。
“服务群众要马上办,特别是回应老人的需求,更要趁早,等不得。”这样的感悟,源自林则银心中一个永远的遗憾。
曾经,社区一位103岁的老奶奶,在与林则银聊家常时说,自己一辈子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收到过鲜花。老人一句不经心的话,让林则银走了心。她盘算着,等到“母亲节”买一束鲜花送过去。然而,忙于工作,送花的事耽搁了两天。当林则银捧着鲜花登门的时候,老人的女儿告诉她,母亲已经在前一晚去世了。
“当时,我捧着花,怔在老人家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手里的红色玫瑰,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我也不敢当着人家面掉眼泪。”林则银回忆说,“从老人家中出来,我一个人骑着电动车,终于忍不住哭出来。风从脸上呼呼吹过,眼泪止不住地流。就像自己的亲人走了,留下一个你本可以满足、却没完成的心愿,那种滋味太难受了。”
深深内疚中,林则银不住检讨:我们的工作还是没到位,我们服务群众的行动还是不够及时。不久前,在全市群众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林则银讲述了这段遗憾。与会的领导干部无不为之动容。
“子欲养而亲不待”。作为“社区的女儿”,林则银意识到:服务群众光有真心和热情还不够,更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隔着电话、隔着门,心是贴不紧的。了解居民所思所想所盼,不仅是在花园广场拉家常,在居委会里搞活动,更要挨家挨户敲开门、走进屋。
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重点人群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打防管控送安心;常开休闲文明门,和谐追梦送欢心。林则银创新探索的“五常五送”工作法,把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2019年,宝翠花都社区被评为五星社区,“五常五送”工作法在全市推广。
在“五常五送”工作法的推动下,宝翠花都社区建立了党员联户解难机制,每名党员帮联20户居民。社区“两委”牵头,依托网格员、楼门长、党小组长、社区志愿者,组成了15支志愿服务队,对空巢老人“早看窗帘晚看灯”,实行网格员+党员“二对一帮扶”和“七色预警”。成立聊天组、串门组等6个互助组,敲门入户成为常态,形成了“苦有人问、难有人帮、事有人管”的一家亲氛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孝老爱亲是传统美德。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本分,而把他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父母一样去关爱,则是一种大孝、大爱、大义。“大爷大妈把我当闺女待,我怎么能不拿他们当亲人?虽然自己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但我在社区也有割舍不下的亲人。将心比心、以心交心,在哪里尽孝都是孝。”
社区治理,用心用情练好“绣花功”
布依族的姑娘,个个都有绣花功夫。绣花,讲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绣者不用心,手中的“花”也自然没有生机。林则银的社区治理功夫如同“绣花”般精细,沉心做事、耐心坚持,更倾注真心真情。
社区像个“大家庭”,邻里间朝夕相处、你来我往,出现矛盾纠纷在所难免。“小摩擦”需要及时化解,而化解过程讲究方法、需要智慧。为此,林则银动了不少脑子。
不久前,住在楼下、楼上的两户居民吵得不可开交。楼上的小孩儿乱跑乱跳,吵到了楼下的老夫妇。楼下有意见,吼了几声;楼上也有情绪,拿凳子敲击地板,这么一来二去,矛盾越来越激化。
林则银闻讯赶来调解,还请来了住在同一楼门的居民孙田正。70多岁的孙大爷是退伍军人,也是楼里受人尊敬的老党员。孙大爷平时就热心,谁家有事都愿意帮忙。这次,有孙大爷出面,林则银感觉吃了“定心丸”。
“如果只是我去敲门,居民会有抵触情绪,觉得居委会就是来平息事的,不愿意和你多说。但孙大爷是老党员、有威望,大家又是邻居,容易亲近,愿意说说心里话。”林则银搀扶着孙大爷,楼上、楼下跑了三四趟,终于做通了两家的工作。其实,双方都有和解的意愿,但碍于面子又不知如何开口。有老党员从中说和,两家人最终“握手言和”。
受到这件事的启发,林则银决定组建睦邻调解工作室,专门吸纳热心社区服务、组织协调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居民,并邀请物业人员一起组成调解员队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成立没多久,工作室已经有了14名成员。居民们自己解决身边事,不仅增强了化解的效果,还增进了邻里感情。
基层党建引领,让居民有了“主心骨”
如果说,社区也有主色调,那么宝翠花都是红色的。不仅是因为居民楼暖色的外檐,还有社区里随处可见的“红”。
整齐的书柜、干净的藤椅、茶几上还摆着精致的小花瓶……这不是谁家的客厅,而是设在楼栋一层共享空间的微党校。
“这地方最容易堆杂物,自行车、废家具、破床垫都往这儿放。磨破嘴皮子说也没用,干脆咱给它‘占’上。”林则银“爱琢磨”的劲儿一来,想到了把红色阵地直接搬进楼门。
2019年,社区党组织开创性地在18个楼栋建立微党校,打造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最小阵地。这个创新“小举措”,解决了社区党员集中学习难、集中开会难、过组织生活难三个“大问题”。美化了环境,约束了不文明行为,带动居民转变了意识,收获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年初疫情来袭,社区“红色引擎”即刻发动,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门岗临时党支部,林则银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紧接着,巡逻值守、心理疏导、暖心服务、楼道消毒等7个党员志愿者小分队成立,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
那段时间,林则银干脆住进了办公室,24小时坚守在防控一线。夜里站岗巡逻、冒雪帮居民采买生活用品、微信群里安抚居民情绪……疫情当前,林则银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守护着居民的安全健康。
今年9月,林则银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会场中,她望着人民大会堂穹顶上那颗夺目的五角星,心潮澎湃。耀眼星光将她的初心照得更亮。一路走来,是党的教育和培养,让她从大山里的农家女孩,成长为大都市的社区干部,直到走上全国表彰的舞台。
“感恩,让我懂得珍惜和满足;感恩,让我学得更多、走得更远;感恩,让我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
冬日暖阳洒满社区。这几天,来党群服务中心办事的居民,总会悄悄地到旁边的小楼里探头看看。这座二层小楼,就是大伙儿惦着、盼着的社区食堂。眼下,食堂已经完成装修,很快就要投入使用。这几年,社区的“民心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建;群众关心关注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办。
看着社区一点一点的变化,林则银心中更充满期待。大山里的“家”,朴实纯粹;大城市的“家”,五彩斑斓。无论在哪里,林则银心中都有一个邻里相亲、和谐美丽的家园,那是她对“家”不变的向往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