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县:文明实践助力脱贫攻坚 共绘美丽乡村画卷
扶志扶出“精气神”
“精准脱贫政策好,脱贫攻坚有良方。同心唱响致富歌,幸福凤县谱华章……”今年以来,凤县留凤关镇酒铺村75岁的冯义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歌星”。老人按照山歌曲调,填词自编20多支山歌,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凤县社会发展变化成果,专门在村镇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演唱,深受群众欢迎。
“治贫”必先“治愚”,“扶贫”必先“扶志”。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平台牵头,各镇、村所站组建宣讲小分队,采取“院坝里说事,板凳上交心”的形式,紧扣“宣、讲、传、唱、议、强”六字要义,用家乡话面对面宣传新思想,宣讲好政策,倡导文明新风。各镇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堂、道德讲堂纷纷开展以“脚踏实地,奋力拼搏”“说家风、道家训”“我来话文明”“新思想在基层”等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激发贫困户的自主脱贫意识。远程教育、广播电视、车载“流动广播”等媒体传播平台,也成了向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的利器,提高了政策宣传率。
内生动力缺失,再怎么帮也很难脱贫,即使脱贫了也难以持续。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实施“新思想进万家”工程,编印《时代新声》《古羌新韵》《故道新风》《富民新策》四套宣讲教材,让志愿者用群众能听懂、能看懂、能领悟的语言和教材进行宣讲。
与此同时,在全县大力开展“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的脱贫致富典型选树活动,县文联组织文艺创作志愿小分队深入各镇村进行文化采风活动,策划创作大孝子孟过房、“鸡司令”王忠华、身残志坚的何红卫、带头创业的宋德录等70余户脱贫致富典型,编排《懒汉脱贫》《兄弟分家》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快板、三句半等文艺作品40多个。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大队组成一个个10人左右一组的文艺轻骑兵,深入全县偏远山村,改变以往大舞台、大场面的文化惠民演出形式,采取找块空地就演,放开嗓子就唱的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新政策,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
一年多来,全县开展脱贫攻坚文艺演出150余场,镇村自办文艺演出100多场。创作的《带着养母出嫁》《致富花开》《孝德凤县》等21部微电影在凤县电视台展播,让贫困群众鼓起了“我要脱贫”志气,挺起了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的脊梁,全力跑出脱贫奔小康的加速度。
扶智扶出“金饭碗”
帮扶永远是暂时的,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必须通过“今天”的帮扶来增强“明天”自我发展的本领,给贫困户“插上”脱贫奔康的翅膀。平木镇的李申泰,通过凤县人社局在镇上开展中蜂养殖培训开始发展中蜂,在农行的包扶资助下,又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将中蜂扩大到120箱,年产蜂蜜1700多斤,收入达到了7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贫困户联合成立了“岭南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发展势头强劲。“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县上组织的技术培训。”李申泰发自肺腑地说。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很多群众贫困的根源主要是缺思路、缺观念、缺技能。为此,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把培养贫人口的致富技能和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智”的重要切入点,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端起新“饭碗”。根据贫困户需求“订单”,编制“培训菜单”,采取群众点单、预告菜单、所站配菜、群众用餐“四步工作法”,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拥有立身之本,提高自我“造血”功能。
凤县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劳动就业等多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队的志愿者们深入镇村田间地头,围绕花椒、苹果、麝香、药材、蜂蜜等特色产业以及全域旅游发展的农家乐、宾馆服务等抓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方式,根据贫困户需求“订单”,编制“培训菜单”,根据培训效果县上“买单”等方式,不断提高培训实效。许多农民像李申泰这样靠学到的技能,发展特色产业的“摇钱树”、“钱串子”脱贫致富。
在抓培训的同时,凤县下派66名农技干部包抓66个村,成立8个技术服务专家团和13个技术服务小分队,建立农技服务“110”工作机制,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实用技术抓起,开展结对帮扶,面对面服务,手把手指导,让贫困群众掌握最新实用技术,全面解决产业生产管理难题。
扶德扶出“好日子”
凤县人始终认为,凡事德为先。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让贫困群众在道德层面上“形成好风气”。这是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扶德”的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凤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积极开展以好乡风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九严禁、九倡导”“点赞新风习”等系列活动,在公共场所设置“好人榜”“红黑榜”“善行义举榜”、励志墙等,传播文明理念、破除陈规陋习、涵育文明乡风。
在凤县留凤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内,笔者发现了另一番景象,一对新人在这里举办婚礼,婚宴比酒店节省1.7万元。通过这些文明实践活动,乡风变好了,群众消费观念也变了,钱要花到产业发展这个“刀刃”上。以前农村办红白事,村民大多到镇上,或者县城酒店摆宴席,为此不少人家还背上了债务。如今在凤县,红白喜事简办成为新的时尚。
为了做好做实“扶德”工作,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汇集先后八届表彰的56名道德模范事迹,编纂《德耀凤县—感动凤县年度人物事迹汇编》,在凤县电视台、凤县宣传微信平台开设“德耀凤县”专栏,连续刊载德模范事迹,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各镇、村所站组织开展“选树脱贫标兵”“脱贫故事会”“到农家”等活动,挖掘选树“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的脱贫致富典型、产业脱贫标兵,在镇、村设置“脱贫标兵榜”,通过编印“标兵”先进事迹汇编,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活典型”“活经验”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群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带头作用是巨大的。曾八林是平木镇刘家庄村贫困户,过去一家人住在土坯房里,他们享受党和政府扶贫帮扶的好政策盖起了新房,有了花椒产业收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志愿者经常到他家走访,给他宣讲党的富民政策,帮扶他扩大产业。曾八林说:“苗秀萍、孟过房的感人事迹让我深受教育,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好日子。我要引导乡亲们不赌博、不乱扔垃圾,做一个文明人,我也要当文明实践志愿者,为传播新思想、产业促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