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精神家园

2020-01-14 09:12:5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振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撇开家庭这一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国家建构无以生成,没有家就没有国;而偏离国家肌体对家庭的强大支撑,家便难以为继,没有国便没有家。这是最朴素的家国关系,维系其精神纽带的是始终伴随其中的家国情怀。家国关系的形成、巩固、升华离不开家国情怀的涵养和调适。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建构社会成员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是开展爱国主义知、情、意、行相统一教育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根植中华民族文化沃土,涵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将家与国从整体上进行关系建构,始终认为家是组成国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国是千万家的伦理组合和共同利益体,总是把爱家与爱国、齐家与治国相提并论,所谓“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种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一同建构的理念,生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逻辑,勾勒出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独特精神谱系。把家国情怀放置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框架内进行价值设定,主张“先国后家、为国而家”,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不可两得时,把倡导并践行舍小家保国家作为个体最大的“孝”和对国家的最大的“忠”,这种价值观念渗血融思、根深蒂固。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便是最好明证。中华民族这种特有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在中华民族内部关系中“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彰显了国重于家、先国后家的价值遵循,建构了中国人既重二者结合又尚国家民族大义的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重“和合”,倡导“和而不同”,这种“和合”思想与“和而不同”的理念所内蕴的家国情怀,不仅将爱国主义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且始终将人类情怀置身其中。中国人始终认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衡量一个民族有无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国家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就能凝心聚力、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忽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只会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生产实践融合发展中所孕育的共同情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和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不竭动力。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要进一步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体地说,最根本的是要唱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相统一的主旋律,使“四个意识”在各个领域得以落细、落小、落实,巩固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筑牢“守正、创新、自信、进取”的精神之基。

  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还要立足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处理好民族立场和人类情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引领中国人民以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为价值标准,筑牢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石,使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还应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出发,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华文化的人类情怀与世界发展的普遍情怀有机整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让中国经验更具世界意义。

    (作者:李振跃,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