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战“疫”中绽放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90后”“00后”披坚执锐、一往无前,蓬勃的青春力量涌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28日,福建省举行第三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记者见面会,省政府新闻办和共青团福建省委共同邀请7位战“疫”青年代表来到新闻发布平台,分享他们的战“疫”故事。
火线上激扬青春力量
青春是什么样的?在“95后”护士邱婉婷眼中,青春就是轻轻松松没烦恼,但突如其来的援鄂任务让她重新审视青春该有的模样。
邱婉婷是福建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漳州市人民医院护士,初到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面对数量庞大的新冠肺炎患者,她压力山大。一次给一位“90后”患者扎针,第一次没扎好,她跟患者抱歉说穿着防护服的自己是“一个行动不灵活的大白”,没想到听到患者“大白的卡通形象在我心里就是希望”的回答。
那一刻起,她每天尽最大努力把快乐带到病区的每个角落,带给每位患者。“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叔叔、婶婶、哥哥、姐姐,相互鼓励,共战困难。我也因为这段经历而成长。”邱婉婷说,“青春不单单是快乐,更应该有一份责任与梦想,这就是我青春该有的模样。”
3月初,境外疫情快速蔓延,外防输入新战役打响。福州机场边检站执勤业务四队检查员柯伟龙主动请缨,站上查验台。自防疫工作开展以来,经他查验的确诊旅客已有4名。“每次到负压隔离仓为发热旅客办理入境手续,我都能从旅客的表情中看出他们的恐慌。那时候,我的心情也很复杂,有害怕,但更多的是希望他们平安无事,顺利通关。所以,每次我都边查验边安抚旅客,让他们坚信我们强大的祖国,一定能带你们回家!”柯伟龙说。
打击涉疫诈骗是疫情防控期间公安干警的重要任务之一。福建警察学院侦查系2018级在校学生林烁,在仙游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见习期间放弃了春节假期,支援一线。“秘密摸排、不分昼夜地蹲守、顶着未知的风险进行抓捕、及时审讯,这些我都没怕过。唯一怕的是万一我不幸‘中招’了,那我们队的警员都得隔离,那队里的工作该怎么办。”林烁说自己这么做有“私心”,“我的父亲是一名从警20年的老刑侦,这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并肩战斗,他是我的父亲,是我的师父,也是我的战友。疫情期间,刑侦一线风险比平常大得多,我选择和他一起,向他学实战经验的同时,还可以看着他,在必要的时候,我还可以顶在他的前面。‘00后’已经长大,也该我们挺身而出了。”
青春“后援团”的力量
在抗疫一线战斗,家人始终是“勇士”们最深的牵挂。这个史上最长的寒假,全国各地1400多名福大学子参与到“前线有你,后方有我”千人支教项目当中,居家当上了“云老师”。
福州大学2018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俞悦是该项目数据组负责人,在她的电脑里,储存着1429条辅导需求信息。“一条数据就代表着一个家庭、一名志愿者,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要完成数百户家庭的匹配、数千份信息的整合,一点都不能马虎。”她说,“疫情隔离了交往,却不能隔离我们志愿奉献的心。”
还有一群年轻人在指尖上战“疫”。团省委“青春福建”融媒体中心编辑唐露便是其中一位。“疫情期间容易产生恐慌情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碎片化。我们把各类信息整合起来,提供咨询一站式服务,比如在微博开通#福建疫情地图#话题,每天整合省内各设区市疫情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播报,比如及时寻找权威发布,整合信息进行辟谣。”唐露说,“许多青年朋友已经习惯了有事第一时间找‘团团’,所以我们更要在关键时刻担起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重担。”
同龄人的亲和力
疫情之下,成年人都难免心理焦虑浮躁,许多闲散在家的边缘青少年比平时更加需要温暖的引路人。福州市台江区鲲鹏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督导助理陈媚给自己的任务,就是用专业服务引导处在“岔路口”的青少年穿过“迷雾”,甚至把疫情的特殊经历转化成这些青少年成长的德育素材。
“我们先是组建心理疏导队,开通24小时心理防疫求助热线,每天上线为青少年宣传防疫知识,在逐渐得到回应后,又组建了由20多名边缘青少年组成的线上志愿小分队,让他们加入到防疫宣传工作中来,通过志愿服务提升防控意识并帮助他人,实现助人自助。”陈媚说,“我们在线下服务过程中,不仅是我们为青少年家庭提供帮助,还得到他们防疫物资等方面的支持。这种在共同抗疫过程中变得更加紧密的情感,将激励我坚守在专业的道路上,坚持自助助人,以爱心传递温暖,用生命影响生命。”
众志成城的抗疫力量,还通过一群特别的“翻译官”传递到台湾。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职员刘信愔便是其中一位。
刘信愔所在的企业是服务台湾青年的企业,从管理层到运营人员,各部门都由两岸的小伙伴组成,共同为台青提供服务。2月中旬,回台湾过年的她不顾亲友的担忧,毅然决定返回大陆复工。“一则,我要和我的小伙伴们同进退;二则,我要回到岗位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工作中——借由新媒体工具对台湾民众发声,告诉他们疫情中大陆真实的情况。”
刘信愔和同事们策划了“台享抗‘疫’特辑”,将资讯整理成懒人包的形式,用台湾青年熟悉的语言习惯来表达。“一般是文辞语句的重新组织。另外,我们也设计台味十足的对话,通过简短的对话提纲挈领地告诉台青读者该篇文章的重点。”她说,“我们发布或者转发信息,不只是为了让台湾青年‘看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懂’。这些努力并不徒然。许多台青由此得知了信息,知道返陆复工的路要怎么走,知道大陆的疫情并非传闻中那么可怕、那么严重,也因此陆续回到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如同疫情终究会被扑灭,台湾民众也终能看见更真实的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