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居家庭院 拥抱健康生活——全国文明家庭热情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见闻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一个个小家庭干净优美的居家环境、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全社会的健康和谐。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北京、辽宁、青海、安徽、重庆等地城乡文明家庭看到,文明家庭成员自己动手净化美化居室、院落和公共空间,自觉以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式拥抱美好生活。
家里卫生搞好,自己心里舒坦
在重庆市武隆区羊角镇石床村,全国文明家庭杨兴明家的农家小院总是干净整洁。杨兴明老人虽年岁已高,但每天还能做些相对轻松的农活,割猪草、刨土豆,老人家干着有劲头。杨兴明的大儿子黄继财每天清早都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收拾堂屋和灶屋,清扫院坝里的落叶。
“家里卫生搞好,自己心里也舒坦。”黄继财说,勤于家务,保持干净卫生,是他们家多年的传统。
杨兴明一家五代同堂,共有120余名家庭成员,子孙们恪守“以孝为首,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的十二字家风。黄继财说,现在村里开展卫生评比,家里经常获得整洁庭院的好评。
辽宁大连瓦房店市三台乡西蓝旗村村民已告别了农家院,全村都上楼了。从乡村大院搬到楼区居住,全国文明家庭获评者温福珍感觉生活大变样:过去烧土暖气,屋里屋外都是烟和灰,现在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温福珍说:“大环境好了,小家更应该整洁干净。”
尽管已77岁,温福珍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疫情期间,她主动承担了本楼道内的消杀工作。每天三次,她戴上口罩、拿上喷壶,将楼道、垃圾箱周围消杀一遍。
89岁的国医大师李济仁悬壶60余载,走进他位于安徽芜湖的家,房间陈设简单整齐,除了木质餐桌、沙发、茶几等,一个一米见方的鱼缸、旁边的月季、映山红、芙蓉花等绿植花卉颇为亮眼。李济仁的女儿李艳告诉记者,父母崇尚自然、生活简朴、讲究卫生,去年老爷子还研究实施家庭垃圾分类。
小区环境美了,我们累并快乐着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全国文明家庭获评者马志祥领着记者在他居住的小区边走边聊,一排排整齐的树木与一片片缤纷的花朵映入眼帘,仿佛置身花园。在小区喷泉旁,几位老人正晒着太阳,马志祥边和他们聊天,边捡拾烟头和树枝。
马志祥说,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会不定期举办活动,在社区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科普宣教。因为随手捡拾垃圾,马志祥的手经常沾着灰尘,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马志祥说:“虽然我的手是脏的,但家里、小区和城市会变得更干净,这就是我的心愿。”
家庭和睦,婆媳和谐,并组建了满族艺术团弘扬孝道倡导文明,温福珍家庭因此于201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如今,传播文明乡风同时,温福珍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文明乡村环境整治行动中。乡亲们从农家院搬到了居民楼,但老习惯一时改不了,不太注重环境卫生。温福珍就带领大家,除了家家户户搞好自家卫生,还主动承担小区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工作。
温福珍说:“社区就是个大家庭,国家给了我文明家庭这么高的荣誉,我就要发挥文明家庭的示范带动作用。”
“温大妈领着我们发口罩、捡垃圾,我们累并快乐着。我们希望在她的带领下,早日战胜疫情,大家重新在一起扭秧歌、跳棒棒舞。”温福珍的邻居王淑芹说。
践行绿色环保 拥抱健康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公共卫生科普课,也让人们得以借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观念。国医大师李济仁最近常常出门“关照”大家,他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身体锻炼好了,遇到传染病的时候就有抵抗力了。”
五一假期第一天,李济仁在女儿李艳的陪同下,来到小区活动广场为邻居们上起了卫生知识课,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家关心的疾病预防问题,李济仁用平实的语言一一进行讲解。在他看来,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有助于抗疫,只有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疫情才“无处落脚”。
在北京生态涵养区之一的门头沟区,守护绿水青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市民王静的老家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20世纪8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防尘固沙的号召,她的公公李德普承包了1300多亩荒山,种了侧柏、油松、杨树、柳树、榆树、槐树等10多种树,目前山上已生长了30多万棵树木。尽管王静一家已经在城区居住了,但多年来,她们还经常上山巡视、修剪树木、捡拾垃圾,为北京的蓝天守护着一片绿色。
王静说:“如今我的女儿已经养成好习惯,在小区里看到垃圾就会主动捡起,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着我们身边的环境。我们会始终牢记父辈的嘱托,让我们的家园更绿、更美、更富饶。”(记者李铮、耿辉凰、赵婉微、陈诺、周文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