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在莱芜】文化铸魂 生态助力 人才立根 莱芜区打开乡村文化振兴“新门路”
强化思想引领,夯实乡村文化振兴根基。将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普及和“百姓宣讲”活动,做好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提高农村群众人文素养;发挥新时代宣讲团、党校、基层宣讲组织作用,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推动民生政策宣讲;发挥各级党校资源优势,加强对镇街及以下宣传文化工作者的集中培训,借助和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不断开展远程在线培训活动;以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为单元,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用,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乡村文化民生。依托村(居)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等场所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资源整合,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重要节日有大活动、天天有小活动的目标,让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传递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加强农村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策划,努力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百姓欢迎的舞台艺术精品和影视精品;推动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莱芜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突出传承发展,弘扬传统美德和红色基因。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充分发掘莱芜区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突出莱芜特色,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复和建设,加强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坚持立破并举,培育倡导良好乡风民风。深化基层道德品牌建设,推动建立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工程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积极争做“最美济南人”;着力改进乡村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新型生活观、婚俗观、人情观、丧葬观,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美丽乡村建设”“家和万事兴”为主题,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和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实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动态管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搞好农村志愿服务站建设,推进“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文明家庭标准体系、推荐机制、动态管理、尊崇礼遇等长效机制,加强科普宣传栏、农村科普活动站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优秀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村科普服务能力。
培育文化人才,强化乡村文化人才支撑。深入实施文化人才工程,通过文化人才评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急需智力支撑,完善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政策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乡村文化繁荣振兴。坚持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明确项目实施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认真梳理现有政策,抓好相关试点工作,用足用好用活“三农”各项政策,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农村文化振兴财政保障,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政策解读和评论引导,广泛宣传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举措,使乡村振兴成为全区共识和自觉行动,调动各级各界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下一步,莱芜区将加快镇(街)文明实践分中心和村(居)实践站实现全覆盖并发挥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创新开展“百姓春晚”等农民群众欢迎满意的内容、形式。推进文明村镇提质增量,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85%。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面推广“婚礼式颁证”,大力推动绿色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满意度达到95以上。深化乡村文明创建,“出彩人家”建成数占农村常住庭院数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