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济阳】5000余名在职党员齐参与!济阳区“双报到”为服务群众注入红色力量
近年来,济阳区坚持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推行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社区建设的“双报到”机制,把社区内单位党组织“联”起来、让“共驻共建”真正“动”起来、区域资源真正“聚”起来,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合拳,为服务群众注入了红色力量。
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
“今天我来报个到,以后就是社区的党员了。”“您好,这是我的报到证,上面有我的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能提供的服务项目等内容,希望能为咱们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场景和对话在济阳区各个社区随处可见。
自“双报到”工作开展以来,在职党员在8小时外亮出党员身份,自觉主动到社区报到。各社区对报到的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党员特长、可提供服务类型等进行认真登记,摸清底数,建成共建资源信息库和在职党员信息资源库。在职党员结合自身优势,主动认领服务项目,将服务送达“老街坊”。
济阳街道城里社区成立“678”党员驿站,充分发挥党员周六、周日以及8小时工作以外的作用,让党员根据自身专长和具备的专业知识分别认领对应的志愿项目。在社区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里,周三志愿项目由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在职党员为辖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周四为红色电影放映活动,由区电影公司在职党员为社区居民播放红色电影;周五为法律咨询调解,由区公安分局的在职党员民警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进行矛盾纠纷调解。一项项便民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也有效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
三张清单聚合力,共驻共建促和谐
医疗箱、听诊器、血压计……这些本应出现在各个医院的诊疗设备全部走进了禧福、帝华等小区,这是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到新元社区开展“双报到”为民服务项目。来自神经内科、妇科、心内科等科室的党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测量血压血糖、免费诊疗、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服务,向他们普及健康知识,传递健康理念。禧福小区居民张大妈表示:“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双报到’让我们老百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近年来,济阳区探索建立“居民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共驻共建项目清单”的“三张清单”服务机制,每年年初由驻区单位党组织和街道、社区党组织分别提供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碰头配对制定项目清单,通过项目认领的方式增强社区与各共驻共建单位开展合作的针对性努力构建区域党建责任闭环,形成双向服务。
在济北街道,各社区通过“113”工作法找到“双报到”金钥匙:即主动对接,与共驻共建单位开展一次零距离见面,初步了解单位的资源、需求,提前为单位设置可行性较强的备选项目;真诚邀请,组织一次共驻共建单位座谈会,深入了解社区建设情况;协商认领,共同编制完成三项清单,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113”工作法构建了社区与共驻共建单位间的“连心桥”,为“双报到”工作找准了靶向,提升了“双报到”工作的实效性。区委党校认领汇鑫社区便民服务驿站建设项目,区扶贫办认领正安社区微心愿志愿服务项目,区工信局认领开元社区党员党性教育服务项目。。。。“三张清单”,让服务群众更加精准,社区资源更加整合,活动开展更加协同,让居民在优质的服务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新机制激活力,双向考核促提升
服务社区,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也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用于激发想服务、真服务的原生动力。济阳区进一步健全完善“双报到”工作机制,形成党员报到-社区接收-分类管理-评价监督工作机制,对在职党员向社区报到的情况、承担工作情况、服务效能等及时进行评估,与报到党员所在单位建立双向沟通、双向互动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向党员所在党组织反馈党员在社区的现实表现。同时,由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会同街道、社区党组织对驻区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科学发展考核。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通过考核制度让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更加到位,打通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红色服务力量。”济阳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今年以来,全区已有52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参与社区治理,建成各类志愿服务队90余支,各驻区单位通过资金支持、志愿服务等方式,落实共建项目301个,累计开展共驻共建活动840余次,解决居民难题220余件,为社区治理贡献了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