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聚民心育新人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爱满湖里,文采七夕”七夕文化活动。图/湖里区 提供
汇民力
建强理论宣讲主阵地 用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
讲党的理论政策,讲身边发展成就。7月以来,一支由普通党员、社区干部、国企职工、教师等组成的“特区建设者宣讲团”持续活跃在湖里区的建设发展第一线。他们走进各街道、各部门、文创企业、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用富有实践经验和生活气息的宣讲方式,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细细阐述,把身边人的奋斗故事娓娓道来,激发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闽南曲艺说唱新思想斗阵行”宣传活动。图/湖里区 提供
这是今年湖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全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精准脱贫攻坚”主线,深化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动实践。24位宣讲团成员都是从群众中来,这样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的宣讲接地气、效果好,让“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的宣讲主题深入人心。
用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湖里区在建强理论宣讲主阵地的同时,也注重让理论宣讲与群众同频共振,为特区发展凝心聚力。
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宣讲,难的是“既要让群众坐得下来,还要让群众听得下去”。湖里区“城中村”多,外来人员多,针对这样的人口特点,湖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闽南曲艺说唱新思想斗阵行”的宣讲方式,用答嘴鼓演绎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用布袋木偶戏展示爱心厦门、互帮互助的文明风尚,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文艺佳作,让群众在观赏演出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润民心
打造群众精神文化家园 在服务中传递时代新风
贴近群众,回应群众,湖里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通过组织开展需求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市民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真实需求和参与意愿,确保输出的课程和活动更精准地服务广大基层群众,做到既形式多样,也因地制宜;既服务群众,也教育群众。
今年“3·5学雷锋纪念日”,湖里区委文明办、区委网信办联合开展的“爱心之城 有你真暖”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在网上引起热烈关注。活动邀请市民网友分享自己或身边的志愿服务暖心事,有人亮出了身边的抗疫“志愿红”,有人晒出了爱心结对的暖心事,让群众感受到雷锋爱国爱党的坚定信念和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依然在我们身边发光发热。此次活动吸引了近100万人次关注,超过3000名网友直接参与话题讨论。
5月,一场由湖里区重点企业爱尚传媒与人民日报新媒体、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人民文旅、新浪微博联合发起主办,湖里区企业古风科技执行的“致敬白衣天使”公益云演唱会再次向市民群众输出正能量。在湖里分会场,主持人与援鄂医护人员进行现场连线,为观众们讲述支援湖北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引起74万名网友热烈讨论。
凝聚价值共识,弘扬时代新风,这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带来的精神力量。
“湖里星期六·妇幼大讲堂”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图/湖里区 提供
群众的需求在哪,文明实践就到哪。一年多来,湖里区聚焦企业、职工、农民工、未成年人、妇幼等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整合相关阵地资源,提供量身打造的对焦服务,例如利用区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开设“企业成长课堂”,促进企业成长转变,帮助企业脱困发展;依托湖里区妇幼保健院设立“湖里星期六·妇幼大讲堂”,开设孕妇课堂、家长课堂、母婴护理师培训班等,保障妇儿健康,提升全民健康意识。
湖里对全区文明单位和文明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进行摸底,梳理应急救援、法律维权、爱心帮扶、生态环保等各类队伍329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库,确保供需对接,为群众送去更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乐民生
搭建议事平台 引导小区自治
不久前,兴隆社区佳馨美墅小区顺利完成了升级改造工程,小区与大唐世家一期小区毗邻的一堵濒倒围墙得到修缮,居民放下一颗心;小区里新建了户外休闲场所,居民活动多了空间,添上一抹笑。这是湖里区殿前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居民参加社区、小区事务的协商议事平台,创新推动小区治理工作的生动缩影。
以文明阵地凝聚文明力量,殿前街道推行领导干部挂钩小区制度,针对困扰小区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协调驻社区单位、企业、开发商等共同参与,激发居民参与自管自治,有效解决了小区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类矛盾纠纷180多个。
此外,殿前街道还培育出翔韵舞蹈队、翔旋排球队、同心合唱团等多支文艺队伍,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并在小区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鼓励党员认领小区绿化、休息亭打扫、垃圾分类等服务项目82个,使小区自治力、凝聚力全面提升。
小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据不完全统计,湖里区现有城市居民小区482个,居住人口上百万人,这里有邻里间的守望相助,也暗藏着各类矛盾纠纷。
湖里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渗透到小区的各个角落,将党的领导植根于城市最末梢,鼓励各个小区探索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采取了包括指导各社区制定各具特色的小区居民公约并上墙公布;巧妙运用小区路灯、墙体、楼道、LED屏、文明园、文明角、文明路等宣传文明新风;成立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配齐小区医生、小区调解员、小区教师等“七小”人员;挖掘小区特色,传承地域和周边企业文化,提升小区文化内涵,培育居民集体精神等创新做法,以文明新风塑造和谐社区,让温情与欢笑常驻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