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登顶背后是越来越强的国民自信
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香山叶正红》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甫一开播即收视飘红,被观众赞为“在开天辟地中不失烟火气息”。昨天,电影市场又传来消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长津湖》以56.95亿元登顶中国电影史票房冠军。
1949年3月,共产党人带着“决不当李自成”的宣言离开西柏坡,香山成为“进京赶考”第一站。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携手为新中国搭建“四梁八柱”。可以说,香山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更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香山岁月”波澜壮阔,在文艺表达之下,更加扣人心弦。
《香山叶正红》热播,而近些年,这类主旋律“爆款”作品着实不少。从《觉醒年代》到《理想照耀中国》,从《金刚川》到《长津湖》,从《我和我的祖国》到《山海情》,掀起了一波波追剧观影热潮,让几代人革命奋斗历程的艰难险阻、不屈不挠以“很燃”的姿态重现在当代人面前,也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景观,对此,国内外都不乏观察者在思考:中国主旋律作品走红的逻辑是什么?
主旋律并非架空的概念,而是根植于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深藏在民族的精神谱系中,一段段红色故事本身足够震撼。但诚如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说: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促成主旋律作品传播之变的,首先是持续高涨的国民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复兴步伐铿锵有力,不论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还是大疫当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全力以赴,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加深着国人“家国一体”的理解与认同。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发生于一个高度开放的环境中。我们不仅是亲历者见证者,更可以在巨大的时空范围内去比较不同政治制度的效能、不同经济模式的利弊、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当国人对于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对主流价值和党史国史自然就有了更多深入了解的热忱。
与之相应,历经市场的淘洗,主旋律作品的创作窠臼渐渐被突破,一度存在的表达上刻意拔高、立意上单薄庸俗、细节上捉襟见肘等问题在减少,讲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叙事角度更贴近,比如《山海情》的取材不可谓不宏大,但创作者没有喊口号,而是借助一个个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将那一代人的心理、困惑、收获等娓娓传递出来;情感共鸣更强烈,比如《觉醒年代》里,李大钊先生曾答应一笔一画教发妻认字,简单承诺转眼成空,让人直观感受到“壮烈牺牲”之重;影片制作更精良,比如为了讲好长津湖一役,3个摄制组同时开拍,最多时有近7000名工作人员操持着几百台各式车辆、无数摄影灯光器材,进行着置景爆破、特效制作等工作,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能力和水平……一套切合时代的艺术创作手法与主旋律相得益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结合,让那些高头讲章中的名字不再遥远,让那些看似宏大的事件不再悬浮,凝结其中的思想与情感也就更容易走进观众心中。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主旋律佳作成为“顶流”,赓续红色记忆,有力夯实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文化成为凝心聚力、引领明天的重要支撑。一段段风云激荡的红色记忆,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向何处去”的精神路标。时移世易,新赶考路上的我们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崇高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有人在收看《香山叶正红》后总结其一大艺术亮点,就是改变了一种回顾式叙事方式,转而选取了“正在进行时”,生动展现了当时意气风发、蓬勃生长的开国气象,让屏幕外的观众与之共情,心生“盛世如您所愿,吾辈更要自强”之感。这就是主旋律作品的深远价值所在。
“来到双清别墅,不仅仅为了重温历史,更重要的是用赤诚之心感知这段红色历史的脉搏。”“新中国的开国领导人带给我们新生活,我们要继续努力,勇往直前。”在香山革命旧址的留言簿上,不少参观者留下了肺腑之言。今天,国人对党史国史的“寻根冲动”、对英雄先烈的感恩尊崇非常强烈。保持这样的自信与热忱,我们奔赴前方的脚步一定更加坚定,也一定能在新时代考出一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