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好人之星姜常论:用一碗面温暖一座城

2021-01-05 14:15:10   来源:山东文明网   作者:
姜常论,男,1983年12月生,烟台海阳市徐家店镇晶山后村人,政治面貌为群众,现为郭城常论摔面店经理。在海阳,凡提到面食就让人想到郭城摔面,提到郭城摔面就不得不提常论郭城摔面。连续6年为环卫工人送出价值20万余元的免费早餐,他用一碗面温暖了一座城,凡是到过常论郭城摔面的顾客都树大拇指:常论是个厚道人。   有一种经营理念叫诚信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姜常论15岁就退学了,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为了生计,他来到郭城开始学习摔面手艺。20岁出徒后,他先后在桃村、徐家店、烟台、莱阳等地从事摔面,精益求精的手艺,每到一地都受到顾客的赞誉,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摔面师傅。2012年,姜常论来到海阳城区,开办了他自己的摔面店。虽然店面不大,可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很快就在城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随着小店生意的兴隆,各种推销原材料的客户也纷纷找上门来,面粉、油料、猪骨等摔面必需品更是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价格。在利益面前,姜常论没有被不义之财所诱惑。他算了一笔账:冰冻的猪骨5元一斤,新鲜的猪骨8元一斤;普通面粉75元一袋,精粉85元一袋;花生油价格差的更是离谱。姜常论拒绝了他们的推销,而是经过市场考察,定点采购,保证了摔面的品质,也赢得了顾客的称赞。姜常论总说,新鲜的东西能做出好的味道,味道的好坏能看出做人的品质。摔面店生意一直不错,稳定下来的姜常论没有忘记自己创业的艰难,同样,他也始终记得,是社会和政府给予他的帮助,让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够为海阳这座城市尽一份力。  有一种社会担当叫奉献
  十几年的打拼,姜常论在海阳城区拥有了2家属于自己的店面,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稳定下来的姜常论常想着他困难时曾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他也想着做点实际事情回报社会。2014年的一个冬日,清晨到市场采购食材的姜常论,看到环卫工人忙碌完后,在路边啃着已经冰冷的干粮,甚至没有一口热水,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主动到海阳环卫处联系,表达了自己想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想法。  “小时候家里穷,吃过不少苦,也经常在寒风里赶大集做摔面,起早赶集路上遇到最多的就是环卫工人,知道严冬里干活是什么滋味,这也是我能想到的最力所能及的回报。”姜常论说。  在那个寒冬,当多数人还沉睡在梦乡,郭城常论摔面馆已经亮起了灯。揉面、煮鸡蛋、熬骨汤、准备小菜……姜常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为的就是让清晨劳作的环卫工人们吃上一顿热乎的早餐。两个店面每天100多个环卫工来就餐,除小凉菜外每人一个煮鸡蛋,大碗摔面一碗两碗管饱。每年这个最寒冷的季节里,一个多月的时间。姜常论哥俩都为这些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提供一份早餐。看到那一双双粗糙带着裂纹又黑乎乎的双手,捧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摔面,吃得津津有味,他们笑容洋溢在脸上,热面吃在肚里,暖意留在心里。6年时间,姜常论始终坚持,从最初的一个店到两个门店,他累计为环卫工提供了20000余人次的免费早餐,价值20万余元。  有一种社会责任叫传承
  郭城摔面做为烟台四大品牌面食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被确定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徒开始,姜常论就对摔面有种特殊的感情。在苦心钻研技术的同时,姜常论还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创新改造,在传统猪骨面的基础上,先后创新制作了蔬菜摔面、海鲜摔面等特色,使郭城摔面这一传统美食得以发扬光大,内容更加丰富。2006年,烟台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计时,姜常论在众多摔面艺人中脱颖而出,被命名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城摔面传承人。为传承郭城摔面,帮助更多人就业,他先后收徒20多人,在学徒中,有好多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相同的经历让他倾心传授。在传授中,他不仅分文不收,还管吃管住,对困难较大的还给予适当的资金帮助。祝延丰是来自海阳市朱吴镇朱吴村的一名小伙子,父亲腰间盘突出、母亲类风湿都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姜常论听说后,收他为徒,手把手教,吃住在一起,两年后,祝延丰出徒独挡一面,如今月工资7000多元,他说,跟姜常论学手艺,不仅学到技术,更学到怎么做人。“虽然现在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尽力。”姜常论笑着说,钱多钱少,只是数字,做点自己力所能及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姜常论技艺精湛,为人诚实厚道,2014年被烟台市文旅局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城摔面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获得海阳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获得海阳市“突出贡献优秀人才”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海阳市“海阳好人”荣誉称号。一份真诚、一晚面、一份爱心,拉面故事在海阳街头巷尾流传着,故事里蕴藏的暖暖情义更是让海阳这座城市充满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