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垃圾分类成为居民“新时尚”
环保理念入人心
“居民朋友您好!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请投入灰色垃圾桶。”在观澜小区出口的智慧化垃圾分类厢房,居民将垃圾破袋后投入塑料盆中,厢房的音响里,时不时地响起远程指导员指导着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声音。
“新时尚”90天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计划分3个阶段共90天,旨在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具体分为第一阶段开展“敲门行动”入户手把手指导居民如何对家中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培养居民分类习惯;第二阶段通过开展定时投放,养成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第三阶段强化视频执法监督,固化居民分类习惯。
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谢皆存说,以前,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从居民扔的厨余垃圾中拣出其他垃圾。习惯养成计划开展以来,600户居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已经能熟练地分类并定点投放垃圾了,并且有的居民看到没分好的垃圾,都会戴上手套甚至徒手去拣、去分。小区居民刘美华说,她家里有两个“垃圾桶”,厨房洗手台边的垃圾桶里,装着菜皮等厨余垃圾,客厅里的垃圾桶盛放其他垃圾,现在,每天垃圾分类已经很自然,如果不分类的话,反而不习惯了。
党建统领聚人心
观澜小区原来地上地下一共有18个垃圾桶点位,如今只有2个垃圾分类房和1个移动垃圾桶点位,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后,培养出居民新的垃圾分类习惯,看似举手之劳,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甚至被称为“最困难的简单事”。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举手之劳”。习惯养成计划中,社区主动敲开老百姓的“门”,除了跑断腿、磨破嘴、挨家挨户宣传,还需要各种“攻心术”,比如通过“线上推微信+线下做活动”进小区门;通过楼组双语宣传页进楼道门等,让居民明白“垃圾放对地方是宝贝,放错地方是污染”的理念,最终叩开心门,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知道要分类”转变为“知道怎么分类”,从“知道很重要”转变为“自己要参与”。
宾川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丛少程介绍,垃圾分类看似围着垃圾转,实质是居民思想认同、形成自觉的过程。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强制改变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从原来的出门“见”桶变为出门“找”桶,以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和撤桶并点之间的矛盾,坚持居民需求一个关键导向始终不变,人性化管理。
社区坚持以“红色”引领“绿色”,以党员带头分类、志愿指导分类为切入点,打造“红色”物业、建设“红色”管家,使基层党建成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有形的手”。在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一小区一方案”,制定了一套适合本小区区情的管理制度,党组织坚守一线,通过党建引领“聚力宾川”,促进自治共治,把党员、群众骨干、物业、“双报到”单位、共建单位等凝聚在一起,每周研究推进,及时解决难点问题,手把手地督导每位居民实施分类投放,在“红色堡垒”强有力的支撑下,垃圾分类的“独角戏”逐渐变成各方参与的“大合唱”,小区垃圾分类工作迅速进入常态化、周期化。
合理选址、征求意见、有序撤桶,是小区垃圾分类顺利推进的关键词。在为期一周的业主代表大会中,4号楼的业主提出,距离小区两处垃圾房较远,为最大限度满足小区居民投放需要,小区在3号楼和4号楼中间专门设置了1个移动垃圾桶点位。
变废为宝得人心
近期,宾川路社区万科如园小区将迎来一位新“客人”——一座现代化的厨余垃圾循环利用设备,通过垃圾分类,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不出社区,就地回收、就地处理、就地转化,循环再利用,实现垃圾减量、绿色循环再利用的目标。
经无害化处理后,厨余垃圾瞬间将会变成肥料和清澈的二次水,满足小区绿化浇灌和施肥。“垃圾分类,就地回收处理,给我们减轻了很多环卫工作量。”万科物业观澜小区驻场经理李晓庆说,小区以前产生的厨余垃圾都需要集中转运到别的垃圾转运站集中处理,现在省去了转运环节,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日产日清不过夜,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下一步,九水街道将联手万科集团,在观澜、如园、熙景三个临近小区打造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生态垃圾转换基地、生态资源绿色循环基地,形成垃圾分类自循环系统。除了社区绿地供给,肥料还将销售到王家下河社区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使居民产生的垃圾在经济循环中得以永续利用。
李沧区九水街道二级调研员纪永川表示,分类垃圾是一种循环经济,不能忽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垃圾分类,可以使居民家中的厨余垃圾成为农业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促进废物综合利用,也达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营造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