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继续当好“排头兵” 青岛城阳区72名退役军人组团做志愿服务

2021-09-06 09:42:45   来源:山东文明网   作者:
  “脱下军装,我们还是一个兵,在大家需要的时候,冲锋在最前面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今年62岁的王泽耀坚定地说道。他是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东大洋社区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聊起这支“特殊”志愿队伍成立的缘由,他表示还得从2020年年初暴发的那场新冠肺炎疫情说起。

  2020年1月25日,东大洋社区发出疫情防控动员令。“我们社区是街道最大的社区,居民有4200余人,当时社区内还有市重点工程正在施工,安置区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居委会人手有限,管理起来十分困难。”王泽耀介绍,他和社区几名退役军人得知情况后,就组团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主动承担社区东部检查站的24小时值守。

  吹寒风保持清醒,做心脏手术一周后返岗

  连续三个多月,他们不曾休息一天,有的连续几日未进家门,有的向居民宣传防疫知识哑了嗓子,有的走访入户日行十几公里……为居民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这期间,社区里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加入进来,既有70多岁的老兵,也有刚退役回来的青年小伙,队伍也从最初的20余人壮大到现在72人。”王泽耀自豪地说道。

大雨滂沱的夜晚,志愿者们依然坚守在岗,定点在社区巡逻,从未抱怨过一句。

  60岁的王泽伟在疫情防控中肩负着夜间值守的重任,晚上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七点他需要排查每一个进出社区的人,信息登记、体温测量、防疫知识须知发放。“2、3月份正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也是畏惧的,但我们背后关乎几千个居民的安全健康,这份责任必须扛起来。”当时因为社区内重点工程施工,夜间依然有大量施工车辆及人员出入社区,王泽伟为了不让自己犯困,坚持站在寒风里,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错过一辆车、一个人的检查。

  志愿团队中,住得离社区检查点最远的是于吉禅,每天开车回家要半个小时,后来他干脆吃住在检查点上,一天下来休息时间也就几个小时。有一天早上,于吉禅刚准备换班,一起身的时候心脏病突发,一头倒在了地上。在其他人的帮助下他入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后他仅在家休息一周就又回到了一线检查点上,他还带领自己的儿子为社区捐献了大量口罩、手套、酒精等防疫物资。“我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责任,我要给下一代做好榜样。”

  关店投身抗疫一线,当起居民的物资采购员

  退役军人管风旺开有一个小超市,生意一直很不错,尤其春节期间营业额都是全年最高。疫情的突然来袭,管风旺没有多想就关了自己的小店,主动参与到抗疫一线。“钱啥时候都能赚,但疫情防控时间紧迫,一刻也拖不得。”泡面、饼干、水果……管风旺还把超市的食品货物拉到了社区疫情防控点,让坚守在寒风中的志愿者们不饿肚子。“每个人都很辛苦,我能力有限,能给大家送去一点温暖,我也感到很开心。相信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的。”

  为减少人员进出频率,减少传播风险,于吉好和肖承江主动当起采购员,每天穿梭在菜市场和各个商铺中,帮助居家隔离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代购蔬菜、大米、肉蛋等生活必需物资,并赶在饭点前送到居民家中。“我们那会不是在买物资的路上,就是在送物资的路上。”于吉好自我调侃说,由于需要购买的物资多且零散,加上居民偶尔有快递需要帮拿,他们基本上是从早忙到晚。有居民生病需要买药,他们也是不分白天黑夜立马去买,生怕耽误了他人的病情。

这些退役军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时刻在各自不同的防疫岗位上发光发热。

  除此之外,这些“可爱”的退役军人在社区消杀时,当起了酒精搬运工;在清运垃圾时,当起了垃圾装卸工;在入户排查时,他们当起了登记员、心理疏导员……去年和今年清明节前后,这支志愿队伍又将战场转到山林,当起了“护林防火员”,守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重阳节,他们还带着爱心物资去看望独居老人,帮打扫卫生。

  “这里是生养我们,培养我们的地方,更何况我们是退役军人,为社区尽一份心、出一份力都是应该的。”王泽耀表示,现在回想这段经历,仍然觉得收获满满,证明了当初组建志愿者队伍是一次很正确的决定,不仅给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闪光点,更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支队伍会一直存在,只要社区有需要,我们便会一直为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