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化促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主要做法
1、制度构建顶层设计。坚持“全局谋划、党建统领”,以制度构建志愿服务顶层设计。一是坚持整体布局。立足新兴城市、移民城市,城乡交织、市区一体的区情,以及流动人口多、社会构成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的实际,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二是坚持长远规划。制定志愿服务工作推进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出台相关实施意见,确保任务落实。三是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区文明委领导,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志愿服务管理中心、区志愿服务总会统筹、区志愿服务发展基金支持的协调机制,对全区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筹协调、规划指导、监督检查、激励宣传。在社区、卫教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通力协作下,企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多元积极参与。构建区、镇街、社区(村居)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日常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职人员,形成整体协调联动的管理体系和运行终端,纵深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四是坚持党员先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基层党建范围,按照“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志愿服务组织、一名党员就是一名志愿者”的思路,建立区域化党员志愿服务联盟,注册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党员干部注册率、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率均达到100%,形成党建统领、党员带头、各方联动、全社会志愿接力的生动局面。
2、制度规范过程管理。坚持“固本强基、完善要素”,以制度规范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过程管理。一是建立全面覆盖的服务阵地。按照“合理布局、有效覆盖、便民实用”的原则,在各镇、街道、商贸园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在512个社区(村居)、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等设立志愿服务站(室),439个居民小区建立志愿服务点,在各服务窗口、办事大厅、商场超市设立志愿服务岗,在学校、商场、车站、风景区等周边人流密集地建立140处爱心驿站,为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便利。二是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配套手机APP应用,建立东营区益商平台。实现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服务计时、管理考核等信息的电子化管理。目前,在中央、省、市、区各类网站注册志愿者近17万人,每3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就记录志愿服务活动15万余个,志愿服务时长262万余小时。三是建设骨干孵化的标准基地。建设志愿服务孵化指导中心,提供政策咨询、组织筹建、项目策划、人员培训、办公场地等一站式、标准化的孵化服务。制定志愿者骨干“种子计划”,命名23处志愿者培训基地,培训志愿者25000余人次。建立多层次的志愿者骨干培训体系,培育志愿者骨干2800余人,打造志愿服务核心团队。
3、制度推动项目运作。坚持“项目运作、专业服务”,以制度推动志愿服务项目运作。一是注重项目有效生成。出台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建设的意见,依托手机APP项目备案登记平台,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征集活动,将征集到的惠民志愿服务项目,分类纳入志愿服务项目库。实行“征集、评估、发布、实施、考核、表彰(奖补)”六步走,对确定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公开发布和现场领受,由项目承担团队签订项目承诺书,规定实施周期,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项目考核组实地考核验收,实施情况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注重专业化服务。围绕社会关切和群众需求,重点推进安全生产、医疗卫生、扶贫助困等行业志愿者队伍建设,实现社会大局、民生需求与志愿服务的有机统一。三是注重品牌化培育。本着打造传承百年志愿服务品牌的理念,在国家商标总局成功申报“最美东营人”志愿服务版权保护,打造了132个志愿服务子标识。在志愿服务品牌统领下,涌现了“暖心+”“九二三联盟”“芦花飞雪”“暖阳先锋”“孺子牛”“助美史口”等一系列亮丽品牌项目。在近两年国家、省、市各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一批金、银、铜奖项目不断上榜。
4、制度确保广泛参与。坚持“正向激励、多元参与”,以制度确保志愿服务广泛参与。一是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单位和干部年度考核,在道德模范评选、干部提拔任用、个人评先树优、发展入党入团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真正让志愿者受尊重、有地位。建立志愿服务推先树优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身边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35个志愿服务社区(组织)被表彰为省、市级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组织),4329人被表彰为区级以上优秀(星级)志愿者,涌现出全国优秀志愿者曹丽霞、52年坚持为群众义务理发的赵晓凤等一大批志愿先模人物。二是建立积分回馈机制。实行服务积分量化管理,积分累加可以享受银行、通讯等服务机构VIP服务,免费健康查体,直至享受本区劳动模范待遇,政府提供免费养老服务。成立爱心商家联盟,招募涵盖餐饮、零售、住宿、旅游等领域的爱心商家,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提供强力保障。成立了东营区志愿服务发展基金,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组织承接相关服务项目、鼓励社会捐赠资助等经费筹集措施,形成“财政保障,社会支持”的经费筹集模式。
二、取得成效
1、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群众参与治理的有效渠道。东营区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志愿服务的内容本身就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法律咨询、应急救援、心理疏导、纠纷调解、护学托管、环境整治、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者根据政府需求和社会需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的参与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选择志愿项目提供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志愿服务项目的征集和招募,实现了社会治理供求双方需求的精准对接,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群众的民主参与,促进了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我服务的良性互动。
2、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民生服务改善的有效补充。东营区志愿服务工作一直都以“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围绕百姓民生关切建立了助力乡村振兴、助残、敬老、助学、扶贫、就业创业帮扶、心理疏导、法律维权等系列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党史宣讲”、“农民素质提升”、“春风行动”、“公民爱心日”、“新春送温暖”、“萤火虫助学计划”、“五老助学在行动”、“情暖桑榆健康行”、“关爱农民工子女——守护者联盟”、“一路童行”等有效针对民生诉求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通过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爱心,弥补了民生短板,促进了民生服务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
3、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有效途径。东营区充分利用志愿服务载体,积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使志愿服务成为“平安东营”建设的有力推手。大力开展“邻里守望互助”活动,社区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对居住周边予以适当关注,当发现有违反治安规定的现象、可疑人员、可疑迹象时,迅速以最便捷方式通知派出所、街道、社区及治安协管员。居民普遍反应安全感增强了,上班心里踏实了。发挥机关干部志愿者的优势,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由所在社区统一组织开展“访民情、释民惑,解民忧、暖民心”社区走访活动,针对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单亲家庭、刑满释放人员、重病家庭、残障家庭定期进行走访慰问,有力促进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组织城乡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等人员组成“五老”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他们在矛盾调处、民情联络、文明教化、村务监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帮助调解大事小情,有效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开展“阳光信访中心城”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借助律师的专业优势,依托信访工作平台,以律师志愿服务者为主体,推动律师事务所与基层单位部门在信访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了全区社会稳定水平。
4、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文明素质提升的有效载体。东营区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过程中,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始终践行“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文明东营的一道靓丽风景,“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全区志愿者播散爱心,传递文明,积极组织开展“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劝导”等系列志愿服务,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规范市民文明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带动更多市民加入志愿服务者队伍,投入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已经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力量。通过在城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提高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传递和汇集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氛围,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是前提。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做好人好事,它是搭建政府、公众、第三方组织良性互动的有效平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生动展现,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抓手。近年来,东营区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中提升城乡治理水平,展现出一座现代化文明之城、大爱之城的魅力与风采。
2、群众需求是核心。志愿服务不是党委政府生拉硬拽搞服务,也不是志愿参与者没事找事干,而是围绕群众需求实现群众的自我服务、自我价值实现。东营区在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中,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围绕群众需求这一中心,科学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有效组织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有效满足了群众现实生产生活需求,形成了“我参与、我奉献、我服务、我享受”的良性循环。
3、队伍建设是关键。人是一切资源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是最根本的力量,队伍建设是最关键的环节。东营区在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志愿者的现实需求,出台政策、制定制度,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了“付出者有为有位、奉献者有名有利”,让志愿者有荣誉、受尊重、得实惠、添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志愿者参与积极性。特别是在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启动阶段,建立“党建+志愿者”模式,拓展了党建工作范畴,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志愿者成为党员先进性的生动展现,有力带动了全社会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
4、制度设计是保障。志愿服务要实现长效化、常态化、品牌化,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东营区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过程中,以制度设计为牵引,形成了常态化运转的体制机制。通过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实施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制定项目运行规范、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制度,有力保障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牵引、激励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5、氛围营造是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在社会中广泛倡导志愿服务,必须让群众知晓“干什么是志愿服务”,“为什么干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怎么干”这三大基础命题。东营区结合中心城区的特点,围绕三大基本命题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平面立体、有声无声等多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神理念,传播身边志愿者优秀事迹,结合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广泛发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村居等人员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创建志愿服务品牌,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志愿服务行动成为自觉、志愿服务参与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