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传统文化“圈粉”年轻人
虎年央视春晚上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惊艳了许多有人,当观众得知这只是整部诗剧一个选段时,又开始纷纷追看诗剧的线下演出,很多观众更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一连看上十多次。而那些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实际上,《只此青绿》只是受到无数年轻人追捧的传统文化剧目之一,像是《孔子》《杜甫》《诗经·采薇》等多部舞剧、话剧、音乐剧,也同样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演出场次不断增加。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传统文化剧目总给人以曲高和寡的感觉,观众群体也比较小众,但是,以《只此青绿》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文化剧目的火爆,则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情况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当追捧这些传统文化剧目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背后更是体现出创作者和观众共同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才是最值得我们重视也最令人欣慰的一点。
传统文化剧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出圈”,并且“圈粉”年轻人,第一个原因是创作者对传统文化题材的创新表达和演绎,让其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以上提到的传统文化剧目,无一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做了创新性的表达。它们并非只是讲述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而是用现代的手法和视角,呈现传统文化的美与善,能够引导现代人走入历史的时空,感受文化的魅力。第二个原因,则是作品本身品质过硬。这些受到追捧的传统文化剧目,从舞蹈动作、到服装道具,再到配乐,都可以称得上是顶级“配置”,给观赏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谁能拒绝这样的优秀文艺作品?第三个原因,是借助短视频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大大增强了年轻人的参与度。伴随着这些传统文化剧目的爆火,有人跟着学习舞蹈,有人跟着学习汉服的穿着搭配,也有人对其中的配乐情有独钟,人们先模仿,然后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展示,从中获得成就感、认同感,也就极大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感。
而上述这些原因,归根结底是在于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是如此,创作者们愿意选择传统文化题材进行现代化创作,而观众也因为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更会用心去欣赏、去学习、去传播,并且为传统文化能够被更多人认同和认可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