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多元多彩、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态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新时代新征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精神,尊重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在深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多彩多元、平等包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态势 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使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不同文明,使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世界上各具特色的不同文明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形成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画卷。正是由于文明的多样性,才使文明之间产生了交流互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经济的全球化、当代交通和通信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这种可能变为了现实。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既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也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等深层次方面,这些深层次的精神性内容构成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其差异决定着各种文明之间的本质区别。认知了解一种文明,既要看该文明主体民族所表现出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更要看该民族所一贯秉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等。 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即使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其文明发展中总是有值得其他文明学习借鉴的地方。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宣扬“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认为自己民族的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企图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来形容各种文明之间的平等性,“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正是因为文明的多彩平等,世界才变得美丽无比,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文明都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都是该国家、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中内生演化积淀的结果。承认每个文明的独特性,并不是否认各个文明所拥有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共同性的集中体现,是世界各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认知。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尽管出现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多样性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互鉴始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自古至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异质文明之间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文明发展健康生态的必然要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只有加强交流互鉴,善于汲取其他文明中有益的成分,才能获得延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得以发展的。中华文明在发展中之所以一直没有中断,始终表现出较强的生机活力,也得益于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和而不同”,与其他文明之间始终保持着交流互鉴的关系。中国在公元前100多年就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明末清初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中国共产党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努力做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交流互鉴能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和误解,达成相互之间的理解、包容与和解,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已变成地球村,各国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种文明之间只有通过对话交流,才能增强理解、消除误解,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目前,文明交流互鉴正日益成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纽带。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和平发展的显性因素和潜在力量,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局部地区战争依然不断。要从根本上消除隔阂,需要通过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用平等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彼此理解,实现文明的进步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和严峻挑战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全球性的难题和严峻挑战。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克服这些难题和严峻挑战,需要经济科技的力量,更需要文明的力量。在世界性难题和严峻挑战面前,仅仅依靠单一国家和一种文明的力量难以应对克服,世界每一种文明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和合作伙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将极大地提高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难题和挑战的能力。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在深化交流互鉴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各种文明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唯有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才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途。 文明交流互鉴要树立平等和合理念。“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树立平等和合的理念,尊重文明多样性,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敌,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只有树立宽广的胸怀,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是正确选择。 文明交流互鉴要守正创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不是忽视自身特质传承、忽视创新,而是倡导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文明创新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为推动进步的强大动力,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创造发展的新辉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对于那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初步判断对自己有用但还看不准的内容,要敢于实验、先行先试,看是否适合我国的“水土”。如果经过实验,证明适合我国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进步,就大胆放开并大力推广。 文明交流互鉴要搭建平台和长效机制。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平台,建立长效机制。中华民族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始终注重搭建交流的平台载体,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平等合作交流机制,密切推动中外在各领域的友好交往与合作。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到近代以来大批留学生到海外学习、商贸合作、人文交流,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等,中国始终是世界文明平等互鉴的倡导者,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者和楷模。多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文明交流互鉴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只有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定力,才能获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从容与坚韧,才能善于驾驭各种复杂的局面,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能做到胸有成竹、泰然处之、愈挫愈勇、坚如磐石,牢牢掌握主动权,始终占据优势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让中华文明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如果在世界文明交流的大舞台中缺乏文化自信与定力,一碰到困难、听到噪音杂音就浅尝辄止、慌乱不定,就会从根本上丧失自己发展的优势和立场,从而失去文化发展的主动权,偏离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文化发展规律为遵循,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定力。 文明交流互鉴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要立足中国实际,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国共产党。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精准提炼中国议题话题,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手段,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积极构建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格局,有效拓展传播平台渠道,努力推进海外合作和本土化建设,有效提升和拓展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主动地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在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面前敢于亮剑、善于发声,积极展现中国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