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 泗水路径有模样
婆媳一团和气
孝道在村里“开花”
从门可罗雀到群贤毕至,北东野村老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见证了“乡村儒学讲堂”的可喜变化。
“家庭和睦、友邻互助,村里风气越来越好,孝亲模范越来越多,助人为乐成为村民的新风尚。”庞德海说起村民们的直观变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乡村进行创新性传承?如何让儒学走进乡村的日常生活?61岁的李杜勇有话要说。
李杜勇是泗水县乡村儒学讲堂的志愿讲师。8年前,他第一次踏入乡村儒学讲堂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偌大的教室里,只有12个老人听课。课间,有人和他聊起一个尴尬的现状,村里一对老人有4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人打吊瓶时,老太太侍候老头,老头侍候老太太,儿媳妇、儿子不露面。看着这些困窘的老人,李杜勇改变了只是来听课的想法,此后他加入“乡村儒学老年志愿宣讲团”,成为一名志愿讲师。退休前,他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
给老百姓讲课,可不容易。想在讲堂上留住村民,李杜勇摸索、总结了几套诀窍:多讲孝亲、和家、睦邻这样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多举身边例子,少说条条框框;多掏心窝子以情感人,少说空话大话。这些年,他跑遍泗水半数以上乡(镇),讲课500余场,成为讲课最好、最多的义工。
“乡村儒学讲堂并非一帆风顺。”庞德海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起初,大多数村民认为听儒学“没什么用处”。后来,讲师们把一段段“古话”与乡村生活相连,“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让因孙辈教育问题产生的婆媳矛盾迎刃而解;“礼之道,和为贵”,使因琐事“拌嘴”的邻里关系“化干戈为玉帛”。村民和讲师渐渐成为朋友,也明白了听儒学的“好处”。
北东野村村民张延英是乡村儒学讲堂的常客,孝老爱亲的故事给她不少启示。张延英的婆婆李士英不慎滑倒骨折,需要卧床静养。张延英将婆婆接到自个儿家,辞职在家照顾,而且与婆婆睡在同一张床上将近两个月,婆婆夜里有啥事,一喊即应。
“这样的事在村里不少见。高承莲的丈夫和公公偏瘫,她一人伺候两人,直到公公去世;庞兴如将96岁的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母亲身体不好,他一晚上起夜4次喂水喂药、伺候母亲……”庞德海笑呵呵地说,乡村儒学讲堂完全改变了村里的风气,村里不孝顺的、偷东西的、打架闹乱子的没有了;好媳妇、好婆婆、好人好事多了起来,孝道在村里遍地开花。
乡村儒学讲堂+
“八个融入”再加码
2015年12月26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成立,确定将曲阜、邹城、泗水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济宁在承担起服务国家文化战略迈出坚实步伐。
以此为契机,泗水县继续做好“乡村儒学讲堂+”系列工程。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纪冉冉表示,2013年至今,泗水县采取整合资源、分类建设、稳步推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将乡村儒学讲堂建设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建设完成302个标准化乡村儒学讲堂,开展讲堂3000余场。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有人气?“如春风吹拂大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要主动融入居民日常生活,有了群众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旺盛生命力。”泗水县圣水峪镇党委副书记鹿兵表示,今年圣水峪镇将深入挖掘东野村传承发展儒家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亮点特色,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从改善提升村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入手,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民生活,将“孝”“诚”“仁”“爱”等儒家思想直抵人心,形成人人彬彬有礼、家家和和睦睦、处处干干净净的良好风尚。
今年,泗水启动建设27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北东野村就是其中之一。圣水峪镇立足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发起地和乡村儒学讲堂发源地的独特优势,北东野村以打造儒家文化体验区为主,开展儒学讲堂改造提升、沿线文化小广场建设、闲置民居宅院改造提升等项目。围绕农村“一老一小”,北东野村进一步完善乡村儒学讲堂和村民自建祠堂功能应用,在讲堂周边重点规划建设安老服务站、复兴少年宫、光彩工坊、安全农家、一亩公益田、公益积分超市等功能场所,以及传统“六艺”和VR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拓展体验场所,展现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思想。儒学讲堂对面拟建设一处法治文化长廊,安老服务站西侧拟规划建设“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站,目前设计单位正在加紧开展核心区测绘工作。
不仅如此,济宁在文化“两创”方面提出新目标。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济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文化“两创”方面,济宁将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新的起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常态化志愿服务,持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