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服务和管理
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基层治理最贴近群众生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必须主动搭建与群众能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感受到尊重和关注,从而筑牢双方的信任基础。在我们这里,院坝是乡村常见的村民晾晒谷物、休憩闲聊的生产生活场所,也是村民商议大小事务的公共空间,地处群众家门口。不少部门经常在院坝开会,把“院坝会”作为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平台,各级干部到院坝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开展家常式、讨论式交流。这样的交流会,场地好找,村民参与方便,积极性高,心理上认同,也容易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干部则可以从群众的“家长里短”和“牢骚话、逆耳言”里摸清社情民意、把准工作脉搏。
真心服务群众需求。基层治理涉及的利益复杂,群众诉求多种多样,必须真正了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一些地方围绕乡村产业、村容村貌、邻里纠纷、乡风文明、农村水价等,现场听取群众诉求、收集群众意见,干部点对点认领,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和群众一起商议解决的思路办法;需要上级统筹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兜底;群众对政策不了解或有误会的,干部及时讲清讲透。这种细致扎实的工作,有助于消除误会、取得理解、达成共识,有利于形成干群同心同行的良好局面。
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基层治理的主体。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有效保障群众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基层治理才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主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些地方在基层党组织引导下,由群众自己制定一些治理规则,以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等作为评价内容,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表彰好人好事,每个季度公示“红黑榜”,见义勇为等正面事迹登上“红榜”,故意破坏公物等负面行为进入“黑榜”。这样的一些举措,促进当地群众不但愿意干好整洁庭院等“自己的事”,也乐于为产业发展等“大家的事”献计献策,从而凝聚起建设幸福家园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